bookmark_border你愿意让AI为你做什么

我一直不太喜欢桑德尔。但是还是订阅了The Public Philosopher。更新不是很频繁。之前就听了一期讲移民的,觉得讨论非常不周到。这次听了一期讲AI的,忽然质量高很多。(所以这个节目质量和参与的人很有关。)我想,他这样“我没有自己的意见我就是绝对中立”的哲学家,很适合主持这种讨论。而这一期他的题目也准备得很适合讨论。他问了四个问题:

  1. 如果有一个AI可以读取以前的很多论文和结果,然后自动批论文,你是否觉得AI批论文会比人类教授更好?
  2. 如果有一个AI可以读取你所有的信息,那么在介绍结婚对象这件事上,它的意见是不是会比你父母的意见更好?
  3. 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但ta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一个AI读取和处理,你想念ta了可以跟这个AI对话,好像亲人还在世一样,你愿不愿意使用这个技术?
  4. 如果有一个AI可以自动翻译,你是否愿意使用它,你再也不用学习别的语言了?

记录一下我的回答:第一题和第三题不赞成AI;第二题赞成AI但仅因为AI的pool更大,而父母这个参照对象bar太低;第四题我觉得人肉学习语言还是有必要的,但自动翻译也许在某些情况下有用。

四个场景里我觉得最不赞成AI的是亲人AI。如果一个人不再改变,那也就不是人了,没有意义。节目里一个赞成的人说,如果AI能让你和历史人物对话那会多好。这个主意挺吸引人。但是历史人物AI仍然不是人。

第四题明显让我想到了Babel Fish。让我想到了H2G2里带过那一句话:这个非常有用的东西,曾经造成了最血腥的战争。我以前一直觉得是大家忽然交流没障碍了,就意识到互相之间有这么多负面想法,然后就打起来了。现在想想可能还有该不该把互相理解这件事交给这个东西,像宗教战争一样的争执。What did he have in mind when he wrote this?

bookmark_borderAmerican Factory

终于看了这部纪录片。纪录片讲了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管理美国工人的问题。我看到镜头跟着几个美国管理人员来中国工厂考察学习,里面的领队正在军训化管理工人,让工人列队报数什么的。看到这个地方我忽然想,谁会想到共产党文化下的中国人,会比资本家更会剥削工人呢?(另外想到最近在读的《江城》里面说,大学新生军训这个做法是从六四事件之后开始的,因为觉得大学生需要接受这种(服从)教育。这个来历我本来完全不知道,他也说了他的学生都不知道(他怎么不说说这个信息的来历。))在这里,军训这个手段,可谓是活学活用了。

这部纪录片的问题是,并没有把拍到的事实提高到更深或者更高的层面上来讨论问题。我看的时候想问的一个问题是,市场规律必定会造成更加狠毒的资本家才能生存吗?我天真的理想是这样的:牺牲工人和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赚钱这个矛盾,会激发更好的innovation的产生。我很想在现实中找到例子支持我的理想让我感到不那么绝望。

但是我的理想并没有发生。

福耀的老板从一开始就特别明确知道不能要工会。这只能说明他对剥削美国工人有经验吧?这让我对他一点也没法同情。包括后面他去寺庙什么的,有点感慨的样子,我也完全没法同情他(当然人家并没有要你同情)。在美国开厂,一开始是要亏钱的。他是想好要用那些在我看来很不厚道的手腕的。里面有一个中国人小领导,一个会上他说,“我周末叫他们加班他妈的还不行吗”,别人都没有说脏话,这个人一看就是不说脏话不习惯的那种人。后来他面对单独采访,拿出手机说,你看这个人(翻出两人合影),我跟他关系挺好吧?但是我知道他是支持工会的,所以过两个星期你来就看不到他了。哎,卑鄙小人。

我最近一直觉得,“无形的大手”好像没有可以责怪的地方,这肯定是不对的,毕竟经济力量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要怪只能怪人类自己。如果说人类本性就是互相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更高的calling,我也许会相信的,因为如今真的感觉很绝望。


Update:跟盆友讨论过后,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更低了。朋友指出:这部纪录片故意把中美经济矛盾弱化为文化差异,和川普的敌对态度迥然不同,是民主党的propaganda。我并不是很想维护这部片,但是起码好像它没有提供更深的东西让想维护它的人可以反驳上述观点。还有我觉得,朋友说的“中美经济矛盾”,我想不仅是经济矛盾,还是意识形态矛盾?“更会剥削工人”是经济矛盾吗?我不想把“人权”这种大帽子搬出来。但是还能怎么概括呢?

另外,弱化为“文化差异”,如果说年终晚会这种糟粕东西代表了现在中国的文化,那也是极度可悲的。纪录片里的中国人:福耀的老总,福耀美国的中国人老总,都给我非常狡猾的感觉。曹老板唯一的文化是去烧香拜佛,而他在想他是不是做了好事,开厂让人就业,但也许毁坏了环境?我觉得他本人肯定不这么想,拍进纪录片装装样子而已(我又小人之心了)。而福耀美国的老总,采取那么多卑鄙的伎俩,比如给员工洗脑说有了工会你就不能直接和公司沟通了,看到洗脑技术开始传播到美国(albeit是跟中国员工洗脑),我简直心寒。而最正面的中国人,姓王的工程师,也其实是非常浅薄的一个人,虽然还算正派的样子,而他的浅薄并不是他的错。

Update 2: 纪录片里,福耀的老总和很多管理人员都说,美国工厂在亏钱。纪录片最后说,18年开始赚钱了。(所以我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开厂到美国去。Y说,大概因为在中国虽然工人很拼命,但赚钱被国家收走很多。去美国可能有很多政府支持(因为那边就业问题),然而没想到美国员工太不拼命了,还是赚不到钱。这个的意思就是说,两边同样不容易赚钱(虽然原因不同),所以两边都开了厂。D说,因为福耀是红色企业,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国内生产做一些高级的东西,所以把生产玻璃这种事情放到美国去,也是一种political gesture。我觉得,纪录片本身居然不address这种连我都会想到的问题,太soft ball了。也许,福耀给制片方这么多access来拍纪录片,条件就是这种censorship——不让你问真正的问题。

Update 3: 环球屎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曹德旺说去美国开厂的主要原因是有客户要求。

2010年美国通用汽车向福耀提出要求,2016年之前必须在美国建一个工厂进行配套生产,这也成为我们在美国寻求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另外,关于开厂的成本:

比如,我们在美国这家工厂,员工工资占销售额的比例为35%至40%。在中国,我们已经增加了大量自动化生产设备,把人工成本降下来,综合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约20%。但税、费这两方面美国有一些优势,还省掉产品从中国运到美国的费用。美国的税收较简单,联邦按企业经营利润的25%征收所得税,企业没有利润就没有任何税负。而中国除了所得税,另外还有一项增值税,不管企业有没有盈利都要缴纳,相当于营业额的6%。同时,美国联邦还有一个收费项目与中国的五险一金类似,但在美国是按应付工人工资额的11%,而中国是应付工资额的40%。因此这个同类科目美国比中国少50%,相当于营业额4%。从我们的统计来看,如果把综合人工成本与税、费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在中国的工厂与美国的工厂,开支基本持平。中国工人目前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在业务素质、工作效率和服从管理等方面,比美国工人要高。

Kaiser在节目里和在推特上推荐了这个纪录片好几次。他最近好像说最好能够采访到相关人员。好奇他如果采访的话会不会问到让我满意(

bookmark_border夏天午后的雷阵雨

我小时候的一个记忆是,夏天的午后下雷阵雨。那时家里只有一个房间,一扇窗。炎热的夏天在家里,忽然意识到天光变暗,是年幼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平时对日光过于习以为常。过一会儿传来滚滚雷鸣,接着就是雷暴雨。窗外的弄堂里到处流淌着雨水,从屋檐上,从雨棚上留下到水泥地上,流进墙角的排水沟。雨水冲走了炎热,凉风习习。而我们平时一天的节奏被打断。我们不再摇扇子,或者做别的我们每天做的事情。爸爸无言地望着窗外,抽着烟。以前的这种雷阵雨一般都很快就过去了。雨停后,夏日的太阳依旧猛烈,很快外面残留的水也不再凉爽。我们继续摇扇子,而爸爸则去做他夏天下午会做的事情。

中学地理课上学到,这种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常见的对流雨。这也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地理课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可以拿学到的东西和常识、经历、想象去比较。后来我们搬离只有一个房间的住处后,夏天下午仍然会下雷阵雨。有一次我骑车出门遇上了。瓢泼大雨冲到我眼睛睁不开,我只好打退堂鼓,推着自行车走回家。但是当我回到家门的时候雷阵雨已经过去了,不久太阳就烤干了我湿透的衣服和头发。

我不知道为什么如今夏天下午很少下这种雨。难道夏天午后的雷阵雨也只是我忆旧过程中理想化了的内容?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中,消逝了的一个现象?如今夏天只有持续不断的烈日。而如果要下雨,就可以给你下一个星期、一个月。


我忽然写了这篇日志。因为我在读Peter Hessler的River Town。别的优点先不说,他用语言描述的场景读起来特别有滋味,好久没有新读到的书给我这种感觉了。有时候他描述的场景,没有评论,就能让我感动掉泪。这也太夸张了。作为一名东施,我必须效颦一下,用自己的语言来体会一下把对一个场景的感情投射在描述里,看看能不能达到那种效果。

另外想自大的一点:我发现我现在中英夹杂的毛病变少了。写上面的文字的时候有几次我挣扎着思考怎样用中文表述。一个地方是,小时候下雷阵雨之前天变黑,是让我不再take sunlight for granted的一个记忆。这个想法我是翻译成中文写的。第二处是怀疑自己对雷阵雨的记忆是不靠谱的nostalgia,难道这种词中文都没有对应吗?肯定是我的知识有问题。还有一处是,前面那一段说River Town,我想说的是among other things, the language is a pleasure to read. 因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肯定不是语言。我以前中英文夹杂,是因为我自大地觉得想法本身最重要,我就真的不在乎我写下的是中文还是英文。我现在还是觉得想法本身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有技能用准确的语言记录下来,那就更好了。我应该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至于怎样做到像River Town这样的效果,那人家是专业的,我还是先不要妄想了。

bookmark_borderI like opinionated people

今天打开最新一集Sinica,照例Kaiser又在夸张介绍他的co-host,说他上周说 “I hereby order all American companies to ignore twittering ranting of the narcissist.” 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我喜欢他俩也是因为他俩从不掩饰自己的意见。在涉及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领域,人们最喜欢保持中立。他俩能这样真的很少见。

我一直喜欢不掩饰自己意见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有偏见在我看来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赞扬。

有的人为了情绪而争论,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听不同意见;或者反过来,有的人只是为了表面和平而同意你的意见,并不是真的赞同。这些都不是真的讨论。我觉得我现在能辨别这些,活到这个年龄还不算白活了。

我喜欢对自己意见很在乎的人,他们和不同的意见争论,无论争论结果如何,他们可以巩固或者推翻自己的意见,最终得到的都是比原本更好的意见。罗素就经常把自己的意见推到极端,好像在挑衅别人(或者自己)来挑战它一样。

又是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而最近社交网站用得比较少。虽然我还是一直在刷豆瓣,但因为我想说的话发广播已经不是被删的问题了,而是感觉很危险。以至于我什么都不想说了。所以回到博客来唠叨。

bookmark_border重读 Rite of Passage

隔了那么多年重读这本我最喜欢的小说。记得当时的读后感里我写道,Alexei Panshin是28岁的时候写了这部小说,那还是个比较年轻的年龄。现在我已经越过那个年龄很久了,重读有很多新的感受,而原本喜欢的地方也丝毫不减。

当年读的时候,虽然虚长小说主人公十岁有余,但我对世界的了解是很狭隘的,接受小说设定的时候,也是和她一起学习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并没有质疑。欣慰地发现十多年后的我重读,这段时间没有完全白活,对于飞船社会的运作我critical了很多。这是这遍重读我感受的最大变化。

飞船的这种设定,夹杂了很多元素。首先他们这种计划生育,不仅限制孩子的数量,连父母配对也是需要基因学家批准的。这其实是非常dystopia了。小说里,这个对Mia来说不是问题,她从来都没有质疑过。但是这个前提暗含的道德和哲学问题,本身可以作很多文章。

我以前读的时候,只看见了飞船上不同意见的人互相讨论,最后投票决定事务,我就把那个当作是西方liberal模式了。但实际上,飞船的运作是非常共产主义的。Mia说过他们几乎没有商店。因为物资丰富,所有人都可以各取所需。这种情况下,大家普遍的倾向反而是 possession 越少越好。其实很多科幻都不自觉地非常共产主义。记得去年看The Orville的时候里面提到一句“我们现在已经没人追求物质富裕了,有追求的人都希望取得科研、艺术或者探索的成就”。

以前我觉得小说妙的地方在于,随着Mia的视野的开阔,她的观点一直改变。一开始爸爸好像是最好的人,她发展的目标。最后她和爸爸的观点分道扬镳。现在我想说,另一个同样妙的地方是,Panshin描写的飞船,看似是作者构建自己的乌托邦的机会,但实际上,Mia最后批判了飞船的对殖民星球的政策,并且好多次说到了在飞船上没有真正的艺术。我记得后来在短篇小说集里读到Panshin写的同样设定的短篇小说,就是pro殖民星球的。不仅Mia的观点有变化有突破,我们以为的作者的观点也是有发展有变化。

另外我觉得借Mia视角叙述,而且是一个成年男性作者用十几岁女孩的pov写作,并且里面显然有unreliable narrative,这些技巧,和我最近在读的冰火是同样的水准了。

我不禁对Panshin本人有点感兴趣了。这次重读完,我还没重新研究过他。但我记得他说过他是俄罗斯裔移民。他的名字就很明显。我觉得在Tintera上发生的事情,Daniel Kutsov这个人物,是stereotypical的俄国式政治迫害。我作为中国人,对此感觉特别亲切。这想必也是第一次读书的时候我特别被吸引的地方。

另外一个想说的地方是——Mia是一个深肤色女性主角啊(虽然call out就有点损失了书里的效果)!书里就提到肤色大概两次,的确,科幻就是这么一个机会,让人跳出现时现地,设想一个不一样的情况。这本书写于六十年代,正是民权运动的时代,当时种族是个突出的问题。而Panshin写了这么一个小说,直接默认没有这个问题,这比call out这个问题气度高很多。另一方面,我想到看那么多以前的科幻,都要忍受那个时代的白人男权default。从阿西莫夫和克拉克对女性的忽视(这是因为他们更有兴趣讲别的,所以不是大问题),到布拉德伯里的暖男直男癌,再到海因莱因的恶性直男癌,Panshin来自那个时代,却超前了那么多比前述大家高明这么多,没有时代的污痕,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我真的在等待如今那么注重种族平等和女权的主流舆论再次注意到这个珍宝。

这遍重读,我还发现,Mia和Jimmy的关系,好像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romance的理想模版:一起成长的两个不同的人。这只是在我的潜意识里,他们的关系在大半本书里都并不是很主要的线索。甚至,他俩的相遇相识,都是飞船的计划生育的安排。这非常不浪漫是吗?我非常喜欢故事的发展让你一直没关心他俩的关系,但是到发生的时候却不由地高兴。他俩代表两种特别吸引我的人:Mia非常好强,有思考有偏见,但对自己一直很坦诚。我在现实中也有时候会被有点刻薄的人吸引。而Jimmy非常motivated,性格又非常宽容,又是另一种在现实中很吸引我的人。

书里还有很多nuance,world building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我仍然觉得,飞船的这种模式不能长久的。我简直想为这部小说写点fanfiction。我想,飞船人总有一天会意识到他们的stagnation的(虽然他们目前表面上还维持着比殖民星球先进的表象)。我觉得,一切都小心“科学”地控制好,是无法激发人类的潜力的。当然,这是哲学层面了。

我第一次接触这篇小说的时候它是不完整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当时我已经很喜欢小说的不完整的感觉了。现在我觉得这个世界设定还有很多意图没有flesh out,仍然给我一种不完整,作者还有很多点子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种留白。

OK最后说一下批评。我觉得这个小说有一个毛病,就是情节设定不够巧妙。Mia利用学生身份骗人这这个伎俩她用了两次。另外在Tintera上她的幸存有点太方便了(直接有个好心人收留她)。还有最后整船assembly开会的那个决定,我觉得那个决定的事情更subtle一点更好。书里是demolition vs containment。我觉得销毁这件事太出格了,而且有Trial group的孩子在上面可能还活着呢?要是改成containment or not,然后多数票是contain,Mia如果反对的是这个决定,感觉会更有意义。本来Miles和反方辩论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星球落后问题飞船是不是有责任,如果最后投票结果是大家觉得没责任,而殖民者的罪行需要用containment来惩罚,就很有意义,而且和现今政治中对自由贸易的动摇可以对应。(然而,书的最后大家的投票不是Mia希望的,这种感觉是不是和我们看到川普当选有一点相似?不同的是,Mia和Jimmy还有他们的老师都相信,下一代人会有所改变。如今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的感觉则是相反。)

这本书击中我的地方是它的气度,它的idea,而不是情节(其实情节挺吸引人的,而且是从细节的地方开始写,非常容易读)。Panshin可能觉得自己有很多哲学想法,却并不是很擅长编故事,所以他后来主要写评论。

本来想8/14看完写完这篇感想。这是书里的飞船发射纪念日,自从有一次发现这是作者的生日之后,我就一直记得这个日子。但是呢,我还是拖延没完成,现在在一周后才完成(总比没完成要好)。

bookmark_border11年前的旧文DW S3

博客这么久没更新,因为我想好好写一写Years and Years。然而又不怎么有时间。而且最近的新闻让人越来越绝望,我整个人的状态也很差。十几年来最依赖的社交网站是豆瓣,但是现在居然豆瓣感觉不能用了。豆瓣是我唯一一个在国内社交网站留了手机号的网站,因为当时觉得还是可以信赖的。但是,可不可以信赖可能并不是豆瓣说了算的。而我的网络身份早就暴露,因此我豆瓣账号越来越少用了。

因为花姐搬回时光网写博客,我也找回了我的时光网账号(神奇的是,时光网似乎不需要绑定手机,可能因为太衰败了?)。十多年前的自己写的那点东西真的好幼稚。但是找到一篇完整的Doctor Who S3的分集评论。。看剧要分集记录这个偏好原来我一直都有。现在就把黑历史贴在这里吧。(忍不住修改了几个错字)


我终于回来看完了第三季的finale,于是可以把自己陆陆续续写下的观后感全贴上来了。Doctor Who实在是一个最优秀的剧,趣味、娱乐和感慨集于一身,适合男女老少所有人观看。第三季的前半季我一直在感慨为何这个剧可以做到一直超越自己原来的水 平,而且三年来虽然内容范围这么狭窄,却没有什么重复现象。有一阵我甚至每天去check bbc的网站看看新一集的主题有没有出来,还观看上面的很多内容例如那个给小孩子看的fear forecast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就是bbc的网站速度好慢|||后半季由于我对重头戏之一的Human Nature / Family of Blood不大满意,同时自己有很多事情在忙,对DW的兴趣略有减弱,但是Blink和final的三集又让我无比喜欢。想想我也不能怪RTD安排了 Human Nature / Family of Blood的故事,毕竟这样新的尝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大多数人的反响还是不错的。

关于第三季引入的新companion Martha,我的喜欢是从一开始就没断过。我觉得不论是BBC还是fans都对Rose有点过于偏心了。Martha家里的故事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发展,不像Rose那么丰富,还拉bf进来time travel了一番。

ep1 Smith And Jones
尽管我和所有人一样喜欢Rose,但是Martha一出现我就喜欢上了她。在所谓月球上,大家都在担心氧气的丧失,但她却说:“有几个人能到月球上呢?” 这的确是个配得上Doctor的助手!那个Doctor向Martha展示领带的小插曲,貌似是我看到过的最可爱的时空穿梭的情节了!

ep2 Shakespeare Code
呵呵,我不大喜欢DW中回到过去的部分……但挺喜欢Doctor和Martha之间的那种微妙感觉的。我想DW的目标应该是小孩吧,现在的小孩在男女关系方面都很成熟,所以电视剧也与时俱进了~

ep3 Gridlock
Doctor Who的情节都很单纯,但是这一集我就这么哭出来了。在黑暗的motorway中hopelessly行驶的人们那样歌唱自己的信仰,那声音,真是来自天 堂!另外,face of boe就这么死了?!(后来证明,face of boe就是……orz|||)不敢相信!而他对Doctor说的那些话……?(You are not alone,后来证明这句话是贯穿本季的关键词)我现在看很多感人的电影都不哭了,但看DW经常感动到流泪……我想它唤起了我儿童般的感情吧……对了我忘 记提一开始他和Martha要决定去哪里的时候,Martha说“我们去你的星球吧!”在她的追问下,Doctor回忆起他的星球的样子:橙色的天空,巨 大的玻璃Dome(<-这是啥?),和——Twin Suns!我不知道以前的DW有没有提到过这一点,但是Twin Suns是我最爱的景观!!!除了Martha,地球人都知道Doctor的星球被Daleks给毁灭了……然而DW不失为DW,Doctor马上说: “Where’s the fun for me? I don’t wanna go home!”我想就是这一刻开始,我彻底爱上了David Tennant!

ep4 Daleks in Manhattan
ep5 Evolution of the Daleks
Daleks的进化遭受了他们内部一些争议。那个人类转化而成的Dalek当被问及感到了什么的时候他说:Humanity。然后又和Doctor开展了一场Humanity是什么的争论。现在想想这简直僵硬得像舞台剧。可是这台词就是有足够吸引力让我感动……

ep6 The Lazarus Experiment
“Tonight… I will change the meaning of being human”
话说看过的一些美国的科幻片,有些也非常喜欢。但是只有幼稚的DW表达出我对未知的想法。一项发明,带来的并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大的影响是在于它的意 义。DW带给我的,还有对未知的勇敢接受。本集中,Lazarus展示的让人不老的技术让大家赞叹,但是Doctor却显得那么skeptical。该态 度让我失望……我想到CE的Doctor有一集中外星人撞击了伦敦塔,大家都很高兴,因为终于发现外星人了,然后Doctor也很高兴……这才是 Doctor的正常态度嘛|||除去这点小抱怨,我对所有的都很满意。紧张的节奏,各种矛盾都非常丰富。还有向以前的Doctor致意的细节例如 “He’s my plus one.”还有Doctor被女助手的妈妈扇耳光的细节!然后Doctor展示了他沧桑的一面,话说细皮白脸的Tennant要沧桑还真不容易啊……

**停播一周××
而这时,我画的Chris也好了,还为了DT看了HP,沉浸在DW的Mood中。(一周只有一集的电视我却每天都在想念|||)突然想起来 Christmas Invation我还没看过,就下下来看。Christmas Invation是05年圣诞特别节目,因为原先没有跟着追,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播放时间都搞不清楚,还以为这个是CE演的呢!后来看了YouTube中的 采访才知道这是DT的第一集。我还记得我看第二季开始的时候发现Rose对改变外貌的Doctor没什么反应觉得有点奇怪。这一集中,刚刚 regenerate的Doctor大多数时间都昏迷不醒,因此前半部主要在看老朋友Rose、Mickey、Jackie和Harriet Jones。然后那外星人的设计比较傻(Runaway Bride里面外星人也很傻,为何圣诞特别节目总是这样|||)结果Doctor竟然是和他们持剑决斗!还穿着睡袍|||话说一开始他是穿着CE的那件皮 夹克的……结果,所有的老朋友见到他都认不出来了(当然,因为人家刚刚变脸嘛),直到最后,Harriet Jones才说:“You are my doctor!”对于刚刚接替使得DW剧大红大紫的CE的DT来说,这才是最好的肯定。(虽然到如今,DT显然比CE更受欢迎……Chris表紧!有很多 人都die hard喜欢你的,而喜欢DT的众多人们多数都是因为他英俊的外貌……这种人我总觉得这种喜欢是不会喜欢长久的……)那么,片中的最后还很不符合圣诞节气 氛地让Harriet Jones做了个决定……但是最后我没听清楚Doctor对那人说了句什么话使得Jones下台|||可是,区区一个下台的后果,怎能抵偿得了她那进攻性 的举动啊!

ep7 42
停播的一个星期内,竟然满脑子都是DW,好不容易等到了然后又为好多事忙得不可开交。下定决心写好论文的初稿再看……
第一印象是非常像上一季的Impossible Planet和Satan’s Pit两集。但是我马上原谅了这种相似性,毕竟这样的剧要能做到像DW目前这样的重复率已经是非常不错了。然而在我看来这一集比那两集要好,因为没有一个 具体化的怪兽坏人。DW剧一直带有儿童般对邪恶的正义感,这是它吸引我的一个原因。但我认为,邪恶还是不要表现成具体的样子才好,特别是没有创意的野兽般 的恶魔。(话说那两集中的“恶超出时间”的说法非常有趣而引人深思……)而本集中的“有生命的太阳”的设定,虽然在思想上不及那两集深刻,但是不会让人觉 得visualization和思想不搭配。
本集中,Martha和Doctor的关系又一次深入……其实Martha自从本季一开始我就非常喜欢——又漂亮又聪明,而且富于冒险精神。而编剧也没放 弃Martha的母亲这条线索,展开了母女情结……在Doctor和Martha冒险情节之外,增加了Jones夫人(似乎?)向Torchwood告密 的线索……因为没看过Torchwood,不知后面会不会有看不懂的地方……另外还期待Jack的出现XDD

ep8 The Human Nature
ep9 Family of Blood
可以说这两集是颠覆性的——Doctor变成了人类。而所谓的Human Nature就是——Fall in love= =。Martha只能孤军作战,这使得我更加喜欢她了。而该故事的下集Family of Blood则辜负了我对它的期待,让Doctor的这段恋情草草了事。我本来还期望这个女人能和他一起冒险呢……但是John Smith爱上的,显然是个没有冒险精神的人……另外剧中出现了LA中的那个小男孩,让人感到惊喜。

ep10 Blink
和第二季中的某一集类似,这是一个Doctor没怎么出现的故事。听podcast说这是因为拍摄赶进度的安排。该集的成本比较低,但是却做出了非常精彩 的效果。看似不会动的塑像真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恐怖效果以至于有一些部分我没敢看|||不知英国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对付的|||

ep11 Utopia
众望所归的Jack上校回来了……我怎么觉得现在的DW的故事越来越吃老本,而没有了第一、二季(包括第三季上半部分)给我的那种单纯的感动了。老DW剧 中的Doctor对手——The Master也出现了。我想说,DW吸引我的,在于它把引人思索的Humanity的主题放在了天马行空的科幻背景下。而现在的DW似乎更注重 Doctor的个人恩怨。这不是一个好征兆啊!

ep12 The Sound of the Drums
这一集中,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一下Time Lord的历史,虽然DT说话我还是很多没听懂。另外,John Simm扮演的Master也非常抢眼,虽然他不像DT有漂亮的外表,而且他对待Doctor也非常残忍,但显然,一批他的粉丝正在成长中。

ep13 The Last of the Time Lords
这是第一次出现三集一个故事。这一集是第三季的final。回首前两季,final都非常精彩,而且有一点点史诗的感觉,因为第一季final的时候 doctor regenerate了,第二季final的时候Rose离开了。这次没有人离开,因此完全得靠故事来出彩。故事的出彩程度并没有让我失望,但是其中包含 了一点点虚无主义的元素让人有点不安。其实,想到宇宙尽头之类的问题,要避免虚无主义是很难的,DW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

另外,我最欣赏Doctor Who的一个地方,在于这一点:Doctor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武力,也不是来自于难懂的科技,而是来自于别的地方,我称之为humanity不知是否确切。这次Martha按照Doctor指示救地球的方法,真是让人感动!

bookmark_border枪炮病菌钢铁

再不写要忘记了。

豆瓣标注里写的是:醍醐灌顶。扣一星因为觉得论述略重复。主要结论:目前世界的不均等状态的根源在于地理环境而不是人种差异。同意主要结论,但不是百分之一百确定论述过程足够有力。有些地方觉得是马后炮:你总是能想出支持你结论的理由的。最后,我觉得差了一口气,我觉得结论“人种差异不能解释目前世界的差异”不如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需要在落后地区制造好的institution”

我印象中前半本书很醍醐灌顶。主要内容是考古学和农业发展的推测。人类选育动植物,给地球带来的变化。(天啊那么现在人类的能力更加大了,是不是地球就要变成人类独尊,别的生物都是为人类存在的了。。)还有这些品种在人类之间的传递情况。也就是农业的发展开始带来不同地区的区别。

一方面,有些地方的推理感觉很convenient。比如说有些地区(美洲和非洲)农业成果的传播很慢,所以他们发展慢。后来又说中国的农业传播很快,所以中国很早就是中央集权,这又对社会innovation不利。这时不得不有一种以结果定制推理的感觉。

后半本书一方面有点重复,一方面这里的推理越说越不让我信服。因为之前被《人类简史》洗脑过,这本书的目标是解释当今世界各地差异的原因。我觉得解释过农业差距后,后面的发展全都可以推论到农业发展差异上,那么干嘛还要写后半本书呢?我觉得除了农业发展的差异,后来的社会的差异有很多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经济和技术创新。也许这只是我作为中国人会感觉书里的推理特别不满的地方。作为书的受众新几内亚人,也许作者的说理已经很足够了。但是中国作为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现在这么糟糕,是一个横亘在我眼前的(这本书没有足够解释虽然也不是它特别想解释的)大问题。


最后说一句没什么关系的。我在notion笔记里只写了一句话:考古学究竟什么用?我记得当时这么写,是因为我想到去年一直在看的BtVS里,Buffy的小伙伴们经常要research古文字什么的。这本书里呈现的一些考古学线索和推理,让我明白电视剧里scooby gang的research还是有点道理的:)

bookmark_borderAGoT(当我读冰火的时候我在读什么)

电视剧完结后,我因为感觉不满足而看了很久的同人文。写得好的有发现几个。然后我想有这精力不如把原著拿起来重看一遍。我认为这书其实很适合重读。因为看了后面,再回来重读,很多信息第一遍读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而记不住或者忽略了;很多人物,你知道他们后来的走向后,重读又可以塞进很多解释。我很惊讶第一部里其实就提到了很多很多我以为后面才有的事物,比如Faceless Men、Essos的各大地名等等。

为什么读奇幻

魔戒系列开创了中世纪风格奇幻这个类型。我们在为虚构世界的历史感惊叹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先人的legacy是多么伟大,只要我们坚持不背弃它,就能得救。虽然其实魔戒系列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除了有对grandeur的歌颂,更有对霍比特人这样所谓的小人物和平凡生活的热爱。然而中世纪背景,总是带着这种压抑森严的父权社会的意味。我并没有头昏到想要用现在的种族和女权标准去衡量魔戒,但是中世纪背景的奇幻很容易在我心里唤起一种想要依附于这个美好的hierarchy的情感。差一毫,delusion of grandeur就会战胜我的不坚定的意志,让我不假思索坠入依附父权的心理。所以我对中世纪奇幻一直很有戒心,最近和冰火对比后,我才明白我自己的心理。

仔细想一想,星战也是这样的史诗奇幻。只不过它的设定,是我们现在相信的东西。其实我对星战的痴迷,是因为民主的理想、Jedi Order的高尚、旧共和国的辉煌,这些理想不囿于现有事物的框架,可以脑补成完美。所以我想要依附某种hierarchy的心理需求可以尽情满足,得到了释放。

如果不是让自己折服于恢弘史诗,那么读奇幻是在读什么?读冰与火之歌是在读什么?最初我也是当作中世纪奇幻来读的。大家知道,you are in for nasty shocks. 过了这么多年,那些情节shock产生的情感不稳定终于有点过去了,这才能回头想情节背后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读冰火呢?

当年最初被震惊之后,我有各种心理反应。有时候我想,这个作品太讨厌了,惩罚好人reward坏人,就为了让我们震惊到懵以显示自己的高明?有时候我又陷入victim blame,Ned是不是愚忠,还把他的孩子们教育得那么天真,简直是罪魁祸首。有时候我又会victim blame+厌女症爆发,blaming it all on Catelyn。当然最自然的反应是期待最后会有pay off,红色婚礼、后来的临冬城烧毁,都是给期待pay off的人打脸。(可以看出,在情感打击下,我的理智和原则是多么脆弱。)

这一遍读,一直是知道Ned的结局,但还是一路支持他的各种选择。(除了还是很可惜他没有及时把两个女儿送回家,造成她俩后来的艰辛。)我觉得他做得最对的选择就是给Cersei警告让她离开。(Varys说你给Cersei的mercy杀死了Robert。这个说法的logistic我不理解,因为给Robert递酒这件事应该是在之前就安排好了的。并没有提到说他俩的谈话后,Cersei派人去找了Robert的随从。)我觉得,对抗这个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变成这个世界里你反对的东西。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大家都说Ned是最诚实的人。但其实他说了很多谎。我记得有一处有他的内心活动:the lies we tell for love。这句话和Jaime的the things we do for love遥相呼应。Ned支持Arya谎称Nymeria是自己跑掉的。而他自己为了保护Sansa而说了最公开的一个谎;为了保护Jon而说了最彻底的一个谎;出于对Robert的同情而隐瞒了他儿子的身世;为了给Catelyn提供即使只是微弱的保护,在他第一次知道Catelyn抓了Tyrion后,他毫不犹豫担下了责任,宣称是他的命令。他其实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谎言中。但他的谎言都是出于对别人的爱。所以要定义Eddard Stark,不能用诚实来概括,而是爱。我对他没有在Robert死前跟他坦白有点意见。但是想想这些都是合理的。对他来说,说谎是痛苦的,但是他一个人承受那么多说谎的痛苦已经那么多年了。这是他会做的事情。

我有时候想要把很多事情怪罪给Catelyn。要是她能宽容一些?要是她能爱Jon,Ned会不会告诉她?我不是很满意他没有跟Catelyn坦白Jon的事情。要是她对Tyrion宽容一些?不过实际上,关于Tyrion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很快就不受她控制了。我觉得安排Catelyn这样一个角色,你不能全心全意爱她,也不是‘虽然我有缺点,但站在我的立场看你就明白了‘这种套路。我觉得这个角色反映了冰火世界人性的复杂。

说到能全心全意地爱上的角色,那就是Arya。我对狼家的感情,是在于那整个环境,那个让Arya能毫无戒心地跟马厩男孩、女佣人、屠夫男孩成为玩伴的老家。她爸爸坚持每天晚饭都请一个手下的人来吃饭,听他们说话。有时候是一个卫兵,有时候是隔壁城堡的主人,有时候是Old Nan。我们怀念的是这种旧时光看来是回不来了。但这个环境造就了Arya。她后来好几次提到猎狗杀了Micah,Jaime杀了Jory。她对所有人都付出真心。和她相比,这个时期的Sansa真是不能看。。其实整本书我情绪反应最大的,不是Ned的处决,而是在Trident上和Joffery的摩擦,以及之后Sansa的背叛。因为我和大多数女性一样,从小就肯定起码从某些方面自发地反抗gender normativity,所以Arya是很自然能代入的一个角色。Joffery的这件事,第一次让Arya体验到公正是不能得到的。

第一部里的Daenerys也是我喜欢的。喜欢看着她从哥哥的阴影里走出来,喜欢她融入Dothraki。然而这部作品里对Dothraki的塑造,我有点不get。。。我也不get龙这个mythtical存在。。

我最喜欢的pov是Jon的。他也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这里所有的主角都是生活在逆境中的,所谓的cripples, bastards and broken things。和Tyrion,Danny相比,Jon太容易喜欢了。你可以跟着他的故事,体验他的感情,而他本人相对而言缺点也比较少。以这个理由去喜欢一个冰火的角色是不是太天真了?我超感动的地方是,他对Night’s Watch disillusion后,被Donal Noye教育了一下,然后态度完全转变,决定帮助背景比他差的兄弟们。他的不势利,和Arya一样。我太喜欢他俩了。我还很喜欢他和Tyrion的bound,我一直喜欢这种背景不一样的人从戒备到互相理解和欣赏。我也好喜欢老熊,老熊说话太酷了,还有他的乌鸦。

当我读冰火的时候我在读什么(前面还是没回答)

我觉得琢磨冰火里面的细节给我一种星战的感觉。不同的是,星战的经常是脑补,而冰火则有独立于我head canon的答案,也就是作者的意图。就等着作者把意图全都坦白吧!之后我们还可以宣称death of author而继续自己的解读。对我而言,这一次重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中世纪奇幻的偏见。

我这样的普通fiction consumer,看冰火先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再开始琢磨里面的东西。冰火反应了一种对历史的理解,让人着迷。还有各种unreliable narrative,精巧绝伦。这些都是因为有前面的感情牵制而让我有兴致去琢磨。我觉得,架空世界的虚构历史,是很有趣的mental exercise。但是我现在不知道作品里的奇幻元素是要用来干嘛。一般奇幻会把奇幻元素用来justify一个hierarchy。但我完全吃不准冰火里的奇幻元素最后会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只是“谁有冰+火的血统(也就是Jon)谁就是救世主/最后赢家”,那我会很失望的。希望这个系列的书的最后,可以反类型一下。

bookmark_border放弃很容易啊

一个周末都没有把要写的日志补上来。我感觉我现在很难集中精神做事。我不仅没有写日志,也没有怎么做别的事。没有怎么打扫卫生,没看片,没看书,没弹琴。我到底做了什么?

日志是写了一点点的。但是昨晚到十二点多我发现还有很多要写的没触及到。如果把想法转移到那些地方,就不知道几点能睡了。放弃。

要写的日志:

  • Years and Years(还没看完的时候写了一点英文的,本来想发IMDb的,后来改改给RTD的instagram留言了。但是我自己肯定还要留一篇日志的。)
  • AGoT(上周到昨晚写到一半的。我都已经停了一星期了居然还没写好。我好像只能偶尔有想法上社交网站发一条广播。要把想法拼凑起来真是麻烦。)
  • GGS(没写!Notion笔记里只写了一句话。还不如拿豆瓣标注来当日志呢。)

除了写日志,还有很多别的事情想做。但是每天都很累。然而呢,其实我工作的效率也很低。我的工作不算忙,就宣布burnt out的话,感觉不科学啊。

这周的目标是,把这些事情补回来。GGS随便写写记录一下;AGoT也就随便写写吧!而Years and Years最好能好好记录一下。正在看的书(忧郁的热带,Jailbird)也看起来,不要追求完美了。最好工作能专心效率高一些。